虽然细雨濛濛,但本次端午姻缘会还是吸引了近2万人到场,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,我来到《情感咨询》工作台,准备和有情感困惑的来访者,做义务心理辅导。
在现场接待的来访者中,有女性,也有男士;有青年人,也有中年朋友;有亲自来咨询的,也有父母代为咨询的;有情感婚姻受过挫折的,也有原生家庭存在问题的……不管哪一类,发现没有婚恋对象的朋友,几乎有着共同特点----人际关系存在问题,与人交往的能力有待提高。
A女士,看到我们是专业心理人士,来到工作台前便问:“老师,现在的人太虚伪,怎样才能找到条件好,又对自己忠诚的男人?” 咨询中,我了解A女士目前的情况是,两年前离异,自带一小孩,离异后,不再相信爱情,认为男人都是骗子,男人没有好东西。两年来,曾多次在报纸上征婚,每逢这样的万人相亲会,她必定参加,还上过湖北电视台经济频道《经视直播》,做征婚及情感类节目。
一年前,A女士认识了一位男士,比她小三岁,人长得比较帅气,说到此,她主动把手机里这位男士照片翻给我看,今年5月1日,他们已经准备结婚,并邀请了双方亲朋好友,但婚礼当天,她突然改变主意,觉得这个男人平时太小气,不懂得浪漫,年龄也比自己小,总希望找到比他更好的男人。因此,她借故不出面,迫使婚礼取消,男方因定了结婚酒席,白花了六千多元,谈到此,她脸上洋溢着报复后的快感:“他把钱看得太紧,我就是要整整这个小气鬼!”
“那什么样的男人,你比较认同呢?”我问道。“那起码要有房子,两人在一起有感觉,人不讨厌,人品好的,没有不良嗜好,未婚的,身高172-180cm,42岁以下,有小孩的我不会考虑。”我很快把她罗列的八条标准记在纸上,我说道:“我非常理解你的心情,人人都希望找到自己满意的对象。但能满足你要求的男士,他希望找到什么样的女士,你知道吗?” ……A女士一脸茫然,沉默了一会,憋红了脸说:“不知道!”我和她探讨道:“结婚从本质上看,每人都在寻找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对象,这是两个人的事,双方都有权利提出自己的要求,如果任何一方的需要对方不能满足,又不能妥协,都将产生困扰和问题。你说呢?”她若有所思地点点头,并自言自语道:“看来谈朋友,了解对方的需要,也很重要。”
我拿出她刚才列出的八条标准,让她划掉两条,她考虑很久,很不情愿地把“人不讨厌、42岁以下”划掉了。当我让她再划掉两条时,她吃惊地啊了一声。我让她等会去看看现场征婚广告墙,看到底有多少人在找对象时,只提四条以下标准,她听我这样说,马上告诉我不用看:“从自己的征婚经历我就感觉到,其实很多没有对象的朋友,都是要求很多,对别人很挑剔的人。难道这也是没有对象的原因?”“如果只顾及自己的需要,不考虑别人的需要,难道这不是没有对象的原因?”我反问道。她停顿了一会,若有所思地“嗯”了一声。
A女士又告诉我,五一不想与男友结婚,取消婚礼,还因为男友在跟她恋爱时,在一次万人相亲会上,A女士发现男友也在会场。我问她:“那你当时在干什么?”她说自己对他不十分满意,所以想“骑马找马。”我问她和男友认识后,自己还在继续“相亲”吗?她神秘地告诉我,她总希望找到最好的,常常避着他去“相亲”,一年来,电话联系过的有300多人,见面的有60多个,最高记录一天见了9位男士,很多都是一票否决了,见的多了,自己也感觉挺累,好象也没有感觉了。接下来,我和她做了深入的交流,让她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:我们付出真诚,别人不一定回报真诚,如果我们不真诚,我们一定得不到真诚!
之后,我们探讨了既往经历对人的影响问题,她以前的婚姻挫折,是她现在不相信爱情,认为男人都是骗子,男人没有好东西的看法根源,而这些认识存在明显偏差,会影响她现在的寻偶行为。近半个多小时的咨询后,她真诚地表示感激,说今天虽没找到如意郎君,但这次咨询,给了她很大触动,回去后再反思,并要了我的联系方式,说以后如果有困惑,希望还能和专业人士交流,我也愉快地答应了她的要求。
在咨询现场,我抽空浏览了一下征婚广告墙,和前来咨询的朋友一样,大凡征婚的人,多注重对方的“硬件”,即外在条件和物质条件,如经济收入、住房、相貌、身高、年龄等,对“软件”关注很少,即内在条件,如人生观、价值观、性格特点,行为习惯、生活目标等。从婚姻情感咨询的案例来看,我感觉,如果两人“软件不兼容”,就可能产生更多矛盾,如果“软件兼容”,婚姻才更幸福。
在姻缘会现场,有种明显的现象,父母帮子女前来“相亲”和咨询。我们虽可以理解“可怜天下父母心!”但从专业角度来看,父母这样行为本身,也许就是子女没对象的原因之一,姻缘从来不会主动来找人。这样的父母,一般都是“老鸡照顾小鸡”方式来抚养子女,原生家庭的教养模式基本是“圈养型”,很少“放养”。他们对子女的事情大包大揽,表面上是爱孩子,为了孩子好,殊不知,这样做的结果,使得子女对父母形成强烈的依赖感,产生寄生性,认为自己的事应该由父母来操持,包括寻找对象,导致子女责任感不强,人际交往的能力没得到锻炼。这也再次证明了心理咨询工作的一个基本结论:子女的问题,一定在父母身上可以找到原因。
通过这次姻缘会现场咨询,让我感受到,心理咨询其实是一种亡羊补牢的工作,很多人生困扰和问题,防优于治。如果父母知晓更多的科学教育方法,如果人们更多地关注心理健康状态,如果社会多一些“家长学校”或“情感课堂”,如果……也许烦恼会减少很多,我们的生活品质会更高,这不正是每个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吗?